12月7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青浦实验学校开展了数学工作坊第三次课例研究活动,青浦区小学数学资深专家何雪芳老师莅临指导。
本次活动是以顾子毅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形状2》作为课例,以“三实践两反思”的形式开展研究。顾老师通过一年级语文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作为情节引入,从小动物用脚底的面画画到4个物体用他们的面画画引出课题“物体的表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专注探究物体表面的特征。在新授环节,通过画一画,描下物体的表面来初步认识圆、正方形、长方形。从认识名称再到了解特征,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进一步建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平面和曲面的空间观念,获取的知识生动而确切。在巩固练习环节,充分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并用两道拓展练习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在课堂观摩后,顾老师对课程进行了说课与反思,并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内容理解、难点突破的策略运用等方面的体会。
随后课例组各老师分别以“课堂教学过程时间分布”、“教师提问类型”、“教师理答方式”和“课堂活动转换”四个观察点进行交流,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与思考。
何雪芳老师对课堂教学、课例组观察点数据分析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何老师指出:教师在基于学情、围绕目标的教学情景创设中,课堂提问要紧扣知识要点;在合作操作中,要予以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最后,宋青副校长指出:教师要充分关注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关注学生思维活动与学生的差异度、关注整个课堂的学习以及经过指导后教学内容改变的原因。通过课例研究中一系列数据,老师们可以去发现一些问题,积累相应素材,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撰写自己的研究论文。
本次活动,立足于解读数学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在推进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此同时,老师们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推动自己专业发展。